資訊中心
這里有最新鮮的政策動態、行業資訊,也與你分享我們的點滴進步
這里有最新鮮的政策動態、行業資訊,也與你分享我們的點滴進步
廣域銘島 2025-09-18 10:54:21
摘要:隨著2025年動力電池退役量預計突破82萬噸,電芯拆解質量控制已成為保障行業安全與經濟效益的核心環節。電芯拆解質量控制是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著電池的梯次利用效果和原材料回收效率。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如何高效、安全、環保地處理退役動力電池,已成為行業面臨的重大挑戰。本文將探討電芯拆解質量控制的重要性、關鍵技術措施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其中特別介紹了創新性的“GQCM電芯不良拆解APP”在質量控制中的應用。
01 電芯拆解質量控制的重要性
動力電池拆解是一項具有高度危險性的作業。由于拆解方法不當導致的電池短路、穿刺等情況會引起起火、爆炸等危險事故,也可能造成環境污染。
行業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因動力電池拆解引發的安全事故超過200起。其中,未放電電池短路起火占事故總量的63%,粉塵爆炸占28%,而人工操作不規范導致的觸電事故占比達7%。
除了安全風險外,拆解質量還直接關系到電池材料的回收效率和梯次利用的經濟價值。傳統的拆解過程依賴人工或簡單機械破碎,損耗率往往超過5%,而有價金屬(鋰、鎳、鈷)濕法提純流程長、能耗高。
02 電芯拆解質量控制的關鍵技術措施
為確保電芯拆解質量,行業已發展了多種關鍵技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分級檢測與精細化拆解
電池包分級檢測方法是提高拆解效率的重要手段。該方法首先檢測電池包性能,將不合格的電池包拆解成多個電池模組;然后檢測電池模組的性能,將不合格的電池模組拆解成多個電芯;最后檢測電芯的性能,只拆解性能不合格的電芯。
這種分級 approach 避免了合格和可修復的電芯被誤拆,減輕了最后拆解電芯回收原材料的工作量,提高了整體回收效率。
針對單體電芯的拆解,精細化拆解工藝至關重要。研究表明,采用激光選區切割的鋰電池精細化拆解方案,通過電池單體環切與軸向斷面條件下的殼芯分離工藝,能夠實現殼芯精準分離,全效去除外殼。
標準化拆解流程與安全規范
工信部2025年8月發布的《車用動力電池拆解破碎安全技術規范》強制性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提出了系統化的安全解決方案。
規范要求拆解場地必須實現“五區分離”——原料區、放電區、拆解區、破碎熱解區、產品區,且防火等級不低于二級。針對未放電風險,標準提出了“雙軌放電”機制:結構完整電池采用物理放電(截止電壓≤1.5V),破損電池則需化學放電超24小時(截止電壓≤1.0V)。
智能檢測與數字孿生技術
蔡司等公司開發的新能源汽車電池電芯缺陷無損檢測方案采用工業CT三維成像技術無損檢測電芯,打開了電芯的“黑盒”,實現了多種電芯內部缺陷的檢測。
這種技術可以檢測金屬顆粒、焊接氣孔、極耳斷裂/翻折、與外殼的距離、電解液注入高度和對齊度等多種缺陷,大幅提高了電芯質量控制的精度和效率。
數字孿生培訓系統通過VR模擬拆解流程,使操作人員失誤率下降40%。試點數據顯示,經系統培訓的工人在處理三元電池時,熱失控響應速度提升3倍。
數據追溯與質量評估算法
面對多類型退役電池快速分選與剩余價值評估的技術難題,基于AI視覺識別+電化學特征檢測(電壓、內阻、循環次數)的多參數融合算法,可以實現電池型號、健康狀態(SOH)的快速分類。
這類算法能夠達到分選效率≥2000組/天,SOH評估誤差≤5%,顯著提高了分選效率和準確性。
03 質量控制模型與供應鏈管理
研究表明,由制造商主導的廢舊鋰電池重組再制造過程中,廢舊鋰電池質量不確定和信息傳遞不對稱會嚴重影響重組電池質量。
構建由回收商、拆解檢測中心和制造商三者構成的鋰電池再制造三級逆向供應鏈模型,可以通過決策質量懲罰系數λ的取值大小來約束拆解檢測中心,使拆解檢測中心主動降低檢測誤差率。
仿真分析發現,當檢測誤差、制造商質量懲罰損失、制造商對拆解檢測中心質量懲罰都存在時,制造商可以通過采取增大抽檢比例r和與拆解檢測中心簽訂質量懲罰系數的措施,有效約束拆解檢測中心的行為。
GQCM電芯不良拆解APP的應用
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GQCM(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電芯不良拆解APP的概念。這款APP集成了以下功能:
實時缺陷識別與分類:利用機器學習算法,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實時識別拆解過程中的各類缺陷,并自動分類記錄。
拆解工藝指導:根據電池型號和狀態,提供標準化的拆解工藝流程指導,確保操作規范化。
質量數據追溯:記錄每個電芯的拆解過程數據,建立完整的質量檔案,實現問題可追溯。
人員培訓與考核:集成VR培訓模塊,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模擬各種拆解場景,提高人員技能水平。
GQCM電芯不良拆解APP的實施,能夠將拆解損耗率控制在2%以下(電芯完整率≥95%),顯著提高拆解質量和經濟價值。
04 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
隨著2025年動力電池退役量預計突破100萬噸/年,電芯拆解質量控制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
合規成本與技術紅利的博弈
標準實施后,合規企業的單噸處理成本將增加800-1200元?,F有17.2萬家回收企業中,約60%需投入500萬元以上進行設備改造。頭部企業通過規模效應,可將成本攤薄至300元/噸,而中小廠商的利潤率將從15%壓縮至3%以下。
技術創新的裂變效應
標準中“AI輔助拆解”的要求,正在催生新的技術生態。格林美與華為合作開發的“電池拆解數字孿生平臺”,可通過機器學習預測不同型號電池的最佳拆解路徑,使設備兼容性提升至50種以上。
全球標準互認與競爭
中國在拆解設備領域的技術優勢正在轉化為全球競爭力。格林美的“柔性智能拆解系統”已出口至德國巴斯夫,其整包拆解效率達13件/小時,較當地企業提升2倍。
歐盟2025年3月實施的新規,要求鋰基電池必須單獨分類處理,這與中國標準中的“惰性氣氛破碎”形成技術共振。但在人員資質認證方面,歐盟要求“電池護照”關聯操作人員信息,而中國仍以傳統培訓證書為主,這種差異可能導致中企在歐認證成本增加20%。
05 結論
電芯拆解質量控制是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過程中的核心環節,直接關系到安全性、經濟性和環境友好性。通過分級檢測、標準化流程、智能檢測技術和質量管控模型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拆解質量和效率。
GQCM電芯不良拆解APP作為集成了實時缺陷識別、工藝指導、數據追溯和人員培訓的綜合性解決方案,代表了電芯拆解質量控制的發展方向。未來,隨著全球標準的互認和技術創新的加速,電芯拆解質量控制將更加智能化、標準化和全球化。
這場由安全標準引發的產業變革,本質上是新能源革命的終極戰場。當每一塊退役電池都能在安全規范下實現價值重生,我們不僅將破解“資源詛咒”,更將在全球碳中和競賽中贏得決定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