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這里有最新鮮的政策動態、行業資訊,也與你分享我們的點滴進步
這里有最新鮮的政策動態、行業資訊,也與你分享我們的點滴進步
廣域銘島 2025-08-28 14:58:21
摘要:人工智能(AI)與工業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正成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引擎。本文基于2025年最新產業實踐,系統梳理了AI落地工業互聯網場景中的技術路徑、典型應用與實施痛點,并總結為“場景-模型-平臺”三步法:以高價值場景切入、以垂類大模型驅動、以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撐。
一、場景切入:從“可看見”到“可衡量”
2025年被業界視為“AI+工業互聯網”規模化元年。截至年中,全球累計落地項目已超900個,其中48%集中在數據尋優場景(如工藝參數優化),40%為視覺質檢。中國企業呈現出明顯的“場景深耕”特征:
徐工漢云在工程機械領域推出“設備預測性維護+智能供應鏈”組合包,使停工損失降低30%;
卡奧斯發布45個高價值場景,涵蓋家電、石化等9大行業,設備管理效率提升75%;
百度開物與湛江鋼鐵合作,將熱軋鋼板缺陷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9%,遠超國外同類系統。
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選擇痛點清晰、ROI(投資回報)可量化的單點場景切入,避免“大而全”的平臺陷阱。
二、模型驅動:從“通用大模型”到“工業專家”
工業現場對AI的精度、實時性與可解釋性要求極高,催生了“垂類大模型+小模型”的混合架構:
垂類大模型負責跨場景泛化。例如,海爾“天智工業大模型”整合了4700余個機理模型與200多項專家算法,成為家電行業的“工業ChatGPT”;
場景化小模型聚焦局部優化。西門子Industrial Copilot通過微調小模型,實現毫秒級產線控制。
技術路徑上,企業普遍采用“通用預訓練→行業知識圖譜注入→場景微調”的三段式開發流程,將工業Know-How沉淀為可復用的模型資產。
三、平臺支撐:從“項目制”到“BOaaS”
AI落地工業的最大障礙是碎片化需求與高昂定制成本。頭部平臺正通過“業務流程即服務”(BOaaS)模式破解這一難題:
華為推出SuperNode384計算架構,支持在邊緣側一鍵部署AI模型,使中小工廠無需自建算力;
藍卓supOS以“1個工廠操作系統+N個微服務”架構,將AI能力封裝為可插拔的工業App,開發周期縮短60%;
中國電信依托5G定制網+AI中臺,在江蘇、江西等地復制25個智慧化應用,單項目部署時間從3個月壓縮至2周。
BOaaS的本質是將AI能力服務化:客戶只需輸入業務目標(如“降低能耗15%”),平臺即可自動調度算法、數據與算力,交付結果而非代碼。
四、挑戰與對策:跨越“落地溫差”
盡管技術就緒,但中小企業仍面臨“三缺”困境:缺數據、缺人才、缺資金。2025年產業實踐顯示,以下措施可顯著降低門檻:
政府側:蘇州、上海等地推出“AI+工業”補貼券,覆蓋50%模型訓練費用;
平臺側:卡奧斯、徐工漢云開放部分行業數據集,降低冷啟動成本;
生態側:東華大學等高校聯合企業開設“工業AI微專業”,3個月培養場景工程師。
五、未來展望:AI定義的新工業操作系統
當AI完成從工具到平臺的躍遷,工業互聯網將演進為“自進化”系統:數字孿生實時映射物理工廠,大模型持續優化工藝,邊緣AI機器人閉環執行任務。正如徐工漢云CEO張啟亮所言:“未來的競爭不是技術之爭,而是‘工業操作系統’之爭”。
結語
AI落地工業互聯網沒有“銀彈”,只有“場景-模型-平臺”的持續迭代。那些率先將AI轉化為車間可執行動作的企業,正在定義下一個十年的制造業游戲規則。